rss
    0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十篇

    2024.02.05 | admin | 50次围观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1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 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2

      (一)全力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2009年首都卫生系统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首都卫生系统要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抓住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给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按照中央和卫生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动力,全力推进卫生工作。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既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意,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2009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全面实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2009年1月份卫生部等六部委印发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和召开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制定和实施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方案,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统一平台,实现药品六组归一、同城同价,改善本市药品市场环境,提高药品企业市场集中度,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奠定基础,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和符合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层必备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配备和使用率。

      2、制定和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研究制定并适时*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首都医疗市场。开展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专科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实施统一的医疗机构准入规定,统一的监管政策,统一的医疗机构运营评价体系和医疗机构质量考核标准体系;统一的医疗保障政策。加强医疗机构准入和校验管理,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等清理整顿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净化首都医疗市场。从便民、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效率角度出发改革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促进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效率的发挥。制定并实施《*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临床新技术、专项技术准入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医疗技术准入评估专家库和登记备案制度。制定并试行《*市医院和医师手术分级标准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不同级别医院和不同职称医师分级手术标准,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师执业行为。根据综合医院科室设置标准,在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完善儿科建设,满足儿童就诊需要。制定标准,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和精神心理科。

      3、完善医院管理和评价机制。继续开展对医院管理的考核评价和专项巡查工作,在医院管理年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体系,加强质控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建立急诊、重症监护质控中心。强化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研究完善科学、客观的医疗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医学影像专业工作规范,积极探索医学影像资源共享问题,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医院部分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推行医疗机构成本核算体系和制度,研究公立医院的价格体系改革和财政补贴机制改革,建立补贴预算经常化机制。进一步加强门、急诊服务工作,研究设计符合医院管理要求和群众就诊需求的标准服务流程,促进就诊区域的合理布局。研究推广门诊层级就诊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服务运转效率,进一步推广复诊预约和挂号预约工作,方便患者就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研究建立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研究探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任职资格、岗位职责、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和问责奖惩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管理体制。

      4、加快发展基层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卫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出项目与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指导意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营项目成本测算研究,开展收支两条线政策效果评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薪酬增长与激励机制研究。探索首诊服务新模式。加强慢性病社区管理,从适宜技术入手,强化培训,提高慢病有效管理率。规范健康档案的管理,制定*市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和使用办法,开展对健康档案工作效果的评价。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练兵,探索建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习训练的长效机制。创建*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制定和完善示范中心和站标准,在全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创建活动,在全市创建60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和30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和绩效考核力度。完善市级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和上层医院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体系装备管理制度,实施基本装备安全运行规范。强化镇村两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70%的问题在乡镇得到解决。加强乡村医生服务绩效考核与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落实考核制度,确保为群众提供适宜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效率。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成效区县巡展活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终末期评估准备。建立农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完成政府投入的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和体质综合评估工作,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病防治和健康干预措施。落实财政对参合人员补助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和补偿水平。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门诊及住院就医补偿比例普遍达到住院50%、门诊30%的阶段工作目标,住院补偿封顶线达到18万元,进一步减轻农村居民医药费负担。规范新农合稽查制度,加强基金监管,督促指导新农合各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与管理,建立新农合考核评价制度。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有关制度,促进医疗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在社区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研究制定适宜于*地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包。

      (二)实施《健康*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1、实施《健康*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为进一步改善全市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全面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质,把*建设成为拥有一流“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的国际化大都市,市政府提出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应对慢性病的挑战,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动员市民参与健康行动、政府提供健康保障等措施延长全市居民健康寿命。由市卫生局牵头并商有关部门已完成《健康*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的起草工作,目前规划已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会议讨论通过后将实施。按照规划要求,2009年将启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控烟、健身、保护牙齿、保护视力、知己健康、恶性肿瘤防治、母婴健康等九大行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性健康评价体系和区域卫生状况评价体系,从2010年起,每年一次“*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和区域分报告”。

      2、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慢病发病和死亡报告系统,开展健康、疾病管理和患病风险评估,并依照慢病管理的要求进行随访和干预。继续在18区县试点社区进行慢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和慢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效果评价,推行高血压、糖尿病等管理规范。在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乡镇启动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和初级保健工作。按照自愿原则,对本市40岁至60岁的妇女进行乳腺癌免费筛查,对25岁至65岁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免费筛查。免费为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为0—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稳步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继续开展7—9岁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防龋工作。组织落实好*市政府关于免费为中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的政策。继续加强全市妇幼、儿童、老年、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健康教育中心工作。

      3、进一步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精神卫生等工作。加强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之后,在全市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发热、腹泻、皮疹、黄疸、结膜红肿五种症状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地区疾病预防预警分析报告体系,编制年度、季度疾病预防趋势报告,适时预警信息和建立国内外和我市传染病疫情动态制度。开展立克次体病流行状况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工作。以流感样病例和病原学监测为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流感样病例监测点覆盖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继续落实好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中小学生流感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强化肠道门诊监测与症状监测。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开展《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和《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的培训和推广。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对EV71感染及时预警。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抓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行“肺结核病人家庭成员督导管理制度”,开展“*市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市结防系统联网,加强对网络报告肺结核病人追踪核实。加强免疫预防工作。全面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免疫预防规范化门诊建设,规范冷链配置,2009年全市免疫预防门诊要全部达到规范标准。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消灭免疫空白。继续做好完善免疫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与国家对接。建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处置、调查诊断与应急体系,制定*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实施细则。做好乙肝疫苗初中学生纳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深入贯彻《*市精神卫生条例》,推进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启动*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访视服务管理工作。向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药物,不断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4、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以首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卫生保障、政府监管职能调整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为中心,强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等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改革。加快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建设。研究制定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派出机构建设标准,尽快完善卫生监督体系网底建设。根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划转到市卫生局的新形势,进一步调整、理顺卫生监督机构职责。巩固和提升餐饮卫生水平。强化餐饮业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餐饮业卫生等级区县互查和现场升降级活动。制定*市连锁餐饮企业卫生管理办法,打造*市“全A连锁餐饮企业”。开展打击餐饮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等活动,查找并消除餐饮业食品安全隐患。加强对学生营养餐、工地食堂等食物中毒高风险环节的管理,严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在社会送餐企业等重点餐饮单位推行HACCP管理体系,鼓励其通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加强饮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对市政自来水厂、自备水源、二次供水、农村水厂等供水设施设立50个24小时动态监测点,形成自动监测网,并按季节对监测点的水质进行监测。制定相关卫生管理规范,加强对全市现存的1000多个污染隐患大的制售饮用水站的管理。切实解决部分供水单位无证供水问题。进一步加强医疗执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积分管理社会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积分情况,逐步形成医疗行业信誉参考体系。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果。继续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监督。加强职业卫生监督。严肃查处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年底前对辖区内100%的游泳场所、50%的住宿场所、50%的沐浴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

      5、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继续巩固强化全市居民灭蟑工作,完善全市家庭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体系,降低重点地区病媒生物密度。做好《*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修改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各项规定,继续巩固和推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深化东城区、西城区全国健康城区建设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国家卫生镇工作。深化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创建100个健康社区、100个健康促进示范村和40个爱国卫生红旗单位。继续开展*市卫生村创建活动,完成10万座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和农村改水项目,开展1000场农村健康知识讲座。

      (三)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实施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中医特色指标考核挂钩制度。制定允许公立医院名中医师到社区、农村多地点执业的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开展在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疗的试点工作;推进城区二级中医院向专科专病医院转型,打造首都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医院。

      2、加强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全市中医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回归扎根”工程。全面开展社区中医类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开展社区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扩大社区“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三进工程。

      3、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启动“首都名医研修院”建设,办好“名医大讲堂”,开展全市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四部经典”网络学习教育,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修班,研究制定师承教育与学位挂钩管理办法。

      4、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举办首届中医药文化展,启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教材试点工作,推动中医养生“一操两法”进校园、进社区。启动燕京学派研究与建设项目,加快我市中医药抢救性师承工作及民间验方收集与整理工程,积极推进中医药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

      5、积极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启动“世界中医药*论坛”,组织好首届“多伦多—*中医药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打造首都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品牌。

      (四)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为首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1、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开展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我市七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定向培养医学生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关于为*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培养卫生人才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农村卫生人才补充的有效机制。深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在全科医师骨干、社区护士骨干和防保人员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口腔、B超、放射等专业的骨干人员脱产培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试点探索建立大医院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2、全面推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师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扩大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覆盖面。2009年*市三级医院及各区县所属二级医院的所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临床专业毕业生都要参加普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全面实行规范化培训制度。将专科医师培训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和职务聘任体系,探索建立我市专科医师培训与医师定期考核和职务聘任挂钩的机制。探索开展亚专科培训工作。

      3、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加强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将传染病防治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项目。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各类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对各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进行评估。以灾害医学培训为重点,继续加强急诊急救人才的培养。加强卫生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整合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成立*市高等卫生职业学校。

      4、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科研工作和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组织开展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高层次医学科研、临床医疗、卫生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卫生人才中长期规划。组织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示范区建设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工作。围绕我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高发趋势及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研究。结合首都医疗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重点专科规划,*市医学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重点学科评价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医学重点学科的评估工作。加强心脑血管、传染、老年、精神、肿瘤、妇产、儿童等八类重点学科及原有部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引进与培养。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带动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发展,加强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传染病实验室网络的建设。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运动休闲健康市场运作

      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形式下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遣娱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感,使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也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体力消耗的补偿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人们一个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发挥自己爱好、兴趣和才能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调查显示,5城市居民年平均运动花费为654.49元,北京人又以880元高居榜首。如果按照北京市人口1000万来计算,则北京市一年的健身市场消费就达88亿元。群众消费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体育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为北京运动休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从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笔者认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完善。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企业单位的经营场所共计2530个。其中运动健身1417个、生态观光345个、休闲餐饮552个、保健服务164个、科普教育14个、体育休闲产品生产厂家38个。这些运动、保健、休闲、观光、旅游、饮食、购物等单位场所,如能统筹规划,集体运作,完整配套,全面服务,既可以全面展开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又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集观赏、健身、娱乐一体的“运动休闲市场”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需求消费和精神享受的提高,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愈加全面深刻。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可以提供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为主的“观赏型市场”,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参与型市场”,以集观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市场”。

      二、提供生活愉悦、精神舒畅的“运动休闲场所”

      21世纪的城市体育理念必须转向满足国人的强健、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倡导快乐,健康第一”,要通过多种愉快而健康的身心活动来促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了运动休闲的可能性。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提供的场所,可以使人们在休闲中放松心情、沟通情感、释放压抑、消除疲劳、发展个性、增强体力和活力,成为城市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需要。

      三、展开医疗体育保健的“运动休闲行动”

      卫生部资料:2000年部分城市前五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构成中就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属于慢性病,而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3.40%。显然,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的疾病。根据对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占60%。根据WTO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引起慢性病的后天因素主要有四个:烟、酒、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少运动。

      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以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和各种功能的恢复,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这种以体育为医疗手段的方法,也称体育医疗,简称体疗。医疗体育能有效地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四、“运动休闲行动”的综合构思

      1.实行会员优惠制

      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企业单位各运动场所对会员实行会员优惠,班车接送,定点小区、公司服务,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2.利用现有场馆资源

      举办周末或节假日的运动休闲会,召开各类型(家庭型、单位型、新婚型)的中小型运动会或趣味项目比赛,设立县级奖、区级奖、市级奖等,达到休闲、健身一体的健康运动模式。3.利用医疗体育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1)运用健康体检中心的诊断检查,判断结果,设计方案,参加运动,对症治疗,休闲健身。例如:①青少年驼背。体格体检检查,确定驼背度数,检查骨骼肌肉情况,判断是需医疗手术还是医疗体育矫正,设计医疗体育实施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肌肉力量姿势的锻炼,SPA、足疗馆、松骨按摩中心的肢体关节的保健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②肥胖症。体检检查,诊断肥胖原因,确定减肥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锻炼,休闲餐饮的营养饮食调理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

      目前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中国青少年形体健康检测标准化与干预》课题正在进行,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多青少年表现出形体姿态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等。接下来便是医疗体育的干预,矫正躯干身型,锻炼肌肉力量,松解僵硬肢体,培养正确姿势等。

      (2)举办运动休闲健身节、健身周、健身季。利用度假村、温泉、运动健身等场所,开展亚健康康复、慢性病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饮食方法、运动休闲健康身心的理念等。

      参考文献:

      [1]学生在网站

      [2]凯蒂·希伊:实用医疗体育手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01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 专业化 ;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81-02

      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大力发展商业健康(医疗)保险,并把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1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量迅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高于30%。200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75.66亿元,同比增长20.28%。2007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84.2亿元。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6年的8.8% 。在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健康保险市场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近100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各类健康保险业务,其中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近10亿元,市场份额提升较快。另外,健康保险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提供健康保险产品近千种,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四大类,并开始向居民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领域延伸。目前虽然产品仍然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导,但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健康保障功能进一步显现。

      2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整体规模小。与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情况相比,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普及率很低。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2006年我国人均商业健康保险费支出还不到30元,是美国2001年的1/90;200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深度仅为0.293%,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二是产品单一、同质性严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虽然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近千种,但基本上表现为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或者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且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短期(如一年期)的产品居多。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保险产品如个人住院费用医疗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而这些恰恰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这样,市场上一方面表现出社会公众对健康保险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保险费率偏高,保障程度偏低。老百姓生活确实需要商业健康保险,但事实上它与老百姓的距离却很远。对老百姓而言,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偏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精算所需的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率等基础数据, 由于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和医疗费用率有很大不同,而且数据变化很快,监管部门要想制定出一张统一的、全国性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难度很大,因此国内至今没有一张统一、科学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收不抵支在产品定价上偏于保守,而高高在上的价格难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以摊薄风险降低单位保费,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从保障效果来看, 保障程度偏低。对于重疾险,保险公司往往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制定出非常苛刻的理赔条件。与普通人对于疾病保险的直观理解不同,市面上的重大疾病保险并非只要得了保险合同上规定的疾病就可以得到赔偿,事实上要获得赔付,不仅要得规定的病,还要按规定的方法诊断与治疗,甚至还要按规定的症状去生病。在很多情况下,当满足了保险合同的赔付条件,患者已经濒临垂死的境地,从而让疾病保险的保险目的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健康保险的另一大类型-费用报销型保险,往往是一年期的短期险种,续保审察严格,并且有投保年龄上限,因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医疗保障需要。四是保险条款不严谨、不完善,管理的随意性大,实务操作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化经营。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附加于人寿保险业务由寿险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缺乏专业性。完全用寿险、财产险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来经营医疗险,造成产品开发、流程设计、风险评估、风险监控、专业培训和市场营销的系统偏差。

      3 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几点建议

      3.1 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给予商业健康保险应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财税政策支持。国家财税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一是应允许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享受以下税收优惠: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利润免征所得税。二是应允许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其缴纳的保费和获取的保险金享受以下税收优惠:若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列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个人缴纳的保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且个人获取的医疗保险金也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政府在健康医疗保险市场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①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使广大职工真正享有医疗保障。②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这是规范医疗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关键。③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治理“回扣促销”等不正之风,使患者既享受到较廉价的药品,同时又保证用药安全。

      3.2 注重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重视产品开发战略

      为使推出的健康险产品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市场调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状况,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确定目标市场。在险种开发方面,对于低收入、无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

      3.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强化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保险人在开展健康险业务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健康险专业人才队伍。

      3.4 保险公司应加强医保合作,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途径

      在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中,医疗服务提供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利于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建立有效合作关系,增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风险控制意识,使保险公司在保证被保险人获得良好医疗保障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实务中,医保双方主要有如下合作途径:(1)选择定点医院。保险公司可就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在各医院之间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从中遴选出若干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保户来此就医,只要属于保险范围内的病种,可不先缴费,而是事后由医院凭相关证据与保险公司结算,以切断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现金流”。如果非特殊原因,定点医院超过预先约定的费用标准,保险公司就要从付给医院的费用中扣减超过部分。如果节省了费用,医院则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额外奖金。(2)选择合同医生。目前,医疗费用无从控制,其中较大原因乃是病人就医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无权选择,缺乏引导性。所以,保险公司有必要在定点医院中再选择合同医生,为费用控制装上“双保险”。(3)相机审查医疗服务。即保险公司可委派资深医师对定点医院和合同医生进行随机抽查,此举意在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协调管理,审核医院或医生所提供的施治方案和用药在医疗上是否必需和适当,以把好核赔关。(4)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建设。在针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内容上,保险公司应积极推动定点医院的电子化建设,由从初级的病历调阅、治疗调查等手工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通过网络化来实现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协调管理,从而形成管理式医疗。(5)保险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参与医疗机构管理,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总之,有效的医保合作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3.5 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订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二是建立专门的核保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核赔管理制度,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KennethBlack,Harold D.Skipper.人寿与健康保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 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农户;健康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分担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1-0048-08

      一、问题的提出与已有的研究

      自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组织单位,农户的经济状况在我国社会举足轻重。

      但是,农户拥有的资产非常有限,所面临的风险分担途径狭窄,抗风险能力低下。因此,在农户所面临的风险集中,由健康风险冲击导致的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劳动能力丧失是最主要的风险。这种风险对农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患病者一段时间内劳动能力的丧失及其他家庭成员因看护而引起的劳动时间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家庭收入的减少,治疗费用则会引起家庭储蓄的减少,导致农户不得不廉价出售资产以应对风险冲击。(2)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因家庭健康问题而支付的大笔费用会挤占其在生产设备、良种引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影响了农户的技术进步,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投资,导致学龄儿童辍学,从而损害家庭未来的创收能力。(高梦滔、姚洋,2005)这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导致农户“因病致贫”。在中国农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了很大的比例,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年统计,该比例1998年和2003年分别为21.61%和33.4%;河南、 陕西、四川等省这一比例甚至高达40%~50%(李剑阁,2003)。在农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病人约占病人总数的33%,其中36%是因经济困难。在农村住院病人中,病未愈自己要求出院者占45%,其中60.5%是因经济困难。(李剑阁,2003)由此可见,提高农户应对健康风险冲击的能力,是提高我国农户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改变农户选择的约束条件,使农户具有自生能力(刘祚祥, 2006),而在土地等其他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包括农民健康水平在内的人力资本在农户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史清华,2004)。一方面,健康的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营养和健康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可能是贫困地区的农户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张车伟,2003);另一方面,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不可或缺的条件(魏众,2004)。因此,有效地分担农户健康风险,提供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相适应的健康商品,增加农户的健康投资效率,从而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现有研究农户的健康风险分担的文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依赖非正式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部分地分担农户所遇到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大病风险),这是我国贫困农户几千年来应对风险所积累的制度知识,这种家庭风险分担机制对农村的医疗保险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蒋远胜 等,2003;陈传波、丁士军,2005)。赵忠利(2006)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在Grossman模型的框架下,分析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决定因素时发现,在我国农村,家庭越大,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就越好。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家庭中大家庭能共享更多资源、分担更多风险的情况。第二,在大多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的今天,疾病风险是农民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而农民在应对疾病风险的策略上除了自我保障、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以外,主要依靠家庭网络和社区内人际网络提供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被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所认同(乐章,2005)。第三,有学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家庭分担机制受到了严峻挑战,商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分摊的保障模式已引起农民的高度重视,农户开始选择运用商业保险来分担家庭积聚的各种风险,从农民所购买的保险种类看,主要为医疗保障险种(史清华 等,2004)。另外,与我国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也可以较好地分担农户的健康风险(李扬、陈文辉,2005)。第四,考虑到我国农户购买力低的现实状况,其实并不适宜采用市场化的医疗保险,根本出路在于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的合作医疗建设(王遥平、李信,2003)。

      现有文献中,尽管在农户如何应对风险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几乎都认为农户难以应对健康风险冲击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户缺乏财富积累,即所谓的“因贫致病”,若要提高农户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健康服务的投资力度,其根据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市场机制在配置健康资源中存在严重的缺陷。研究农户“因病致贫”与“因贫致病”这种恶性循环,并找到走出这个怪圈的途径,必须分析农户拥有哪些健康风险分担的权利与途径,以及这些权利的构成与特征。很显然,农户的风险分担与农户所面临的风险特征、农户的购买力及政府的行为能力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但这一点却没有在现有的文献中得到论证。鉴于研究农村健康风险分担的文献主要以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而且其主要内容集中在融资、组织、参合率等方面,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官埠口村案例,研究农户所面临的健康风险特征及其风险分担选择。

      二、农户面临的健康风险特征及其风险分担选择

      农户的健康风险对农户的收入、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影响,其间的内在联系已经得到了诸多文献的实证检验。本文拟利用在湖南望城县官埠口村所做的102家农户的调查资料(包括访谈记录、调查问卷以及部分农户账本的复印件等),对农户所面临的健康风险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风险分担选择进行经济学解释。

      我们选择官埠口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该村处在城乡结合部,工业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官埠口村案例的意义在于,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农户也难以应对所面临的健康风险。由此可见,财富是构成农户健康风险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农民看病难主要是由于农民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即传统的风险分担机制与现代医疗服务不适应。

      人们将风险视为灾难或损失的概率(艾利思,2006),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户的健康风险定义为农户遭受疾病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农户在生存与发展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风险,表1是根据望城县官埠口村102个样本近5年来遇到的经济困难整理而成的农户风险统计表。在该表中,我们将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分成三类:可以预期的风险,不能预期的风险,以及介于两者之间难以说清楚的风险。

      从表1可以观察到,虽然建房与婚嫁在一个家庭中是主要的大笔支出,占了大于3万元支出的73%,但是这些支出是在计划之中的,对农户不会构成风险冲击,这些经济困难发生以后,通过正常的资产组合可以使其风险分散,从而不会导致农户正常的经济状况发生波动。但是,当面临不可预料的第二类风险时,农民往往会显得无能为力,只好仓促改变家庭的资产组合以应对风险,而第二类风险中最主要的就是健康风险,占其发生率的40.8%。由于农户所拥有的住房、承包地等主要资产没有证券化,农民不能以此向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农户的金融需求受到抑制;另外,农户资产的流动性差,故在资产转换过程中贬值的幅度很大,使农户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

      由于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户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或很不好,家庭成员有疾病的家庭占被调查对象的一半以上,健康风险冲击是造成农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健康风险冲击导致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劳动能力丧失,构成当今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当一个家庭成员发生大病的时候,农户必须在生产、消费、财产积累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整,而这些调整必然带来长期的影响。一旦农户中有人生大病,病人及对其的陪护、照料将影响生产,使农户的当期收入下降;同时治疗大病的支出,将迫使农民借贷或者减少资产积累与生活消费来筹措治病资金;由于缺少劳动力与资金,农户往往会减少其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让小孩辍学,以便节省资金,挣取现金收入。这些影响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可能结果就是农户“因病致贫”。

      据官埠口村的农户介绍,当他们遇到诸如大病这类风险的时候,普遍采用的风险处理模式是:首先动用储蓄,然后找亲戚借钱应急,最后是卖猪、卖经济作物、卖粮食等,也有向信用社借贷的,但这需要严格的抵押物品,农民生病时在正规金融机构借到资金的概率极低。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拖”,任其恶化或者好转。农民健康风险分担机制的短缺已经直接威胁到农民的生命安全,建立有效的农户健康风险分担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官埠口村的农户“因贫致病”的有21.3%,而“因病致贫”的约有18.5%,该数据略低于其他地方的调研数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所面临的第二类风险的概率上升,因此,有些农户开始寻找新的风险分担方式,但是,商业保险并没有成为他们的首选项目。在官埠口村,购买商业保险的农户主要是从事高风险行业的,诸如跑运输、办工商企业的,也有为自己或家庭主要成员购买人身保险的这些购买人身保险的大多数是跑运输或者在外打工的,可见农民是否购买保险经过了理性权衡。,但数量不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一般农户对于商业保险均表示不信任,在农民看来最可靠的保险还是家庭自我保险,因此,官埠口村农户的储蓄率达到64.5%,银行存单成为农民的保险单,这表明该村金融市场仍处在金融抑制状况。由此可见,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有与农户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表3系官埠口村102户样本农户中购买保险的情况统计。

      通过官埠口村案例可以发现,农民并没有选择正规的商业保险来规避健康风险,原因是:其一,索赔难度大、交易费用高,针对城市居民设计的健康风险规避险种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需求;其二,农民对健康风险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在健康还没有恶化的时候往往不予以重视,但一旦健康出现问题则又是他们所难以承担的;其三,农户在健康投资中,对于治疗一般比较重视,但是对于保健与预防的投资却非常不足。在农村,农户应对健康风险冲击的主要方式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非正规风险分担方式。农民们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是构成农户风险非正式分担的基础,这种信用的实现依赖于熟人社会的存在,是在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不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发秩序。在这样的社会中,村民们不仅共享他们之间的各种信息,而且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实施自我监督与管理。由于现代医疗系统对于农村社会来说是外生的,传统的信用基础在这个体制的生成机制中基本上被割裂,农户在支付现代医疗服务的高昂费用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又不可能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获得医疗这种特殊商品的赊购,于是,农民最优的选择就是“拖”,从而使小病变成大病。由此可见,在我国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农民的健康风险分担机制与现代商业资源的割裂,是农民医疗享有权被剥夺的制度根源。

      在市场化日益深入的农村社区,因为国家信用存在效率边界,导致了农村社会的金融抑制,所以,出现了许多有效率的社区信用形式,其中有的是古老信用形式的重生,有的是新时期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制度创新。例如,在湖南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农资赊销就是在金融抑制中由农户与农资商所创造的一种社区信用形式。表4是官埠口村农民赊购商品一览表,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农村金融不发达,但是由于存在赊销这种古老的信用方式,农村社会的经济尚能得以平稳运转,可见,赊购在农户风险分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表4我们还可以发现,官埠口村的农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困难,基本上可以运用赊购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农民到现代医疗体系中就诊,却不能赊购药品和其他医疗服务。基于对患者道德风险的防范,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不付款就不能就诊,没有押金不能住院,预付金用完就停药等现象在正规医院中已经屡见不鲜。另外,我国医疗服务管制存在明显的所有制歧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政策对私人诊所统了分、分了又合,有些甚至被取缔,虽有部分能顽强地存活下来,但增加了这些乡村诊所的制度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它们的运行风险。由于严格的行业管制,在我国农村存在许多没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乡村诊所,这些医生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在与农户长年的交往过程中,建立了一个与社区成员非常紧密的人际网络,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他们同时还具有与现代医疗体系以及现代医疗保险机构建立联系的能力;不但如此,这些乡村诊所甚至可以给贫困的农户低价看病,赊销药品。但在严格的医疗管制体系中,其产权没有获得相应的保护,导致这些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医疗事故发生后难以获得相应的处理,从而增加了医疗风险,并最终转嫁到农户身上。事实上,农村社区医院是唯一能使传统的风险分担机制与现代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因此,提高农民的抗疾病风险能力,关键是要在社区信用体系中内生出农村医疗的救助机制。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能力及其行为边界

      由于农户的健康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承担市场,因此想以一定的价格向他人转移风险的农户,以及愿意按此价格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的人都会遭受福利损失。不仅如此,风险承担市场的缺失还使人们更不愿意提供或消费有风险后果的服务(阿罗,1968)。由于农户的健康风险承担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因此政府在发展与完善农户的健康风险交易市场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在提供城乡医疗服务时因其行为被扭曲了,在人身保险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越位”与“缺位”问题。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缺位”使得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转由市场提供,导致农民医疗状况的恶化,医疗保障成了“盲区”;而城市医疗保障中出现政府“越位”的现象,政府提供了本应由市场提供与分配的服务和资源,致使政府财政紧张。历史已经证明,政府包揽健康风险的制度早已难以为继,城市医疗保障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政府摆脱财政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效率的出路。所以,我们不能用解决城市医疗保障的方法解决农民医疗保障缺失的问题。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如何向农户提供医疗保障,以积极方式参与农户的健康风险分担?为解决农民“因贫致病”与“因病返贫”的顽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经过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政府财政承担能力以及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等多方面的权衡以后,决定在农村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基本上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2003年,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采取“以县为统筹单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由政府拿出60%的合作医疗费用,而农民只需出40%的资金(从2004年起,湖南省决定,省、市(州)、县(市)三级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比例,由原来的3∶3∶4改为4∶3∶3)。虽然基金的这种结构是非常有利于农民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中,并没有出现农民积极参加的局面,相反,许多农民对合作医疗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对此,国内专家已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刘启栋,2005;方黎明、顾昕2006;杨立雄、刘湘玲,2006)。他们在如何构造一个合理的给付比例、设计补偿率、补偿上线与下线及组织绩效等方面做了研究,力图在农户的积极性与有限的基金中寻找均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组织过程,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改变了这种组织的外部条件,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项外生的制度内生化,并明确其行为边界,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能力问题。

      就官埠口村案例而言,以10元钱获得几百元钱甚至上千元的补偿,农民应该有“参合”积极性,但是,农民们在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后并不认同。一方面固然与没有达到原有的预期有关,另一方面农民的流动性与合作医疗的社区性的矛盾冲突,增加了补偿成本。而在所有的问题中,农民反映最大的是该村的合作医疗点定在另一个村,导致该村以前的小诊所被迫关闭了,从而使农户失去了赊购药品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农户在参加合作医疗以后所获得的健康权利比参合前减少了,“小病扛”的现象也比以前更为普遍。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政府的财政补贴,还必须考虑到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来自于农户所面临的选择机会,而任何被约束了选择机会的资产价值都会贬值。基于组织合作医疗所耗费的成本、效率损失等,人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自然会进行全面权衡。参合率事实上是参合收益与参合成本的函数,农民在获得一定的大病补偿时,因失去自由选择诊治医院的权利所带来的福利损失比政府官员们所估算的要大得多。

      由表5可见,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非常严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基本上是家庭成员有病的,甚至还出现只为家里生病的人买合作医疗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现有的合作医疗政策中是允许的,但很显然将使农村合作医疗的逆向选择更严重。。在自由交换的市场中,由于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往往使市场最终崩溃。在医疗保险市场上,那些面临风险最大,即健康状况最差的人往往隐瞒其真实风险状况,以平均保险费率购买保险, 使保险人承担的风险高于平均风险,从而导致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私营保险市场崩溃。因此,为了降低逆向选择,保险市场创造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识别被保险人的信息。由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贯彻自愿原则,出现“逆向选择”现象就不可避免。农村合作医疗中存在的这种情况,最终将导致合作基金的支付风险。

      农民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将降低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能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能力所基于的逻辑事实上是商业保险中的“大数原则”,即参加的人数越多,风险就越分散。有研究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刘远立、萧庆伦,2003)。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群投保以具有风险分担的能力并覆盖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的资金,合作医疗是不可能建立的。为了避免合作医疗的夭折,提高其救助能力,湖南一些地方出现了变相强制的办法来提高参合率在官埠口村表现为村里为一些不“参合”的农户垫资,而这种垫资是乡村负债的主要来源。,甚至有学者提出仿效泰国在农村合作医疗中采用过的“株连”政策,只有在人数超过一定比例以后才可以获取相应的财政补助(杨立雄、刘湘玲,2006)。这种基于商业保险逻辑组织的农村合作医疗之所以难以为继,其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了农村社会的传统网络关系,这种内生于农户的保险需求与外在的制度嵌入所产生的费用将耗费大量的资源,从而降低农村医疗保险的救助能力。由于物价上涨,预定的起付线与封顶线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保障农民的医疗享有权,降低农户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必须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与提高农民资金筹集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从而使外生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与传统的风险分担机制相结合。从国际经验来看,私人诊所到目前为止仍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是最接近居民的健康服务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私人诊所一般还与保险公司以合同形式为参保者提供服务,从而架起了社区中的人们累积起来的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的商业资源连接的桥梁,提高了社会运转的效率。如果赋予私人诊所的发展权,同时加大对它们的监管力度,改变现有乡村诊所发展的约束条件,那么中国的乡村诊所将能担负起联结社区与市场的重任。

      四、结论与评述

      通过对湖南望城官埠口村农户的健康风险以及农户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中的行为选择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户的健康风险在农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农民的健康风险对农户冲击很大,“因贫致病”与“因病致贫”是对和谐农村最大的挑战,而传统的以自我储蓄为主要方式的风险分担机制在面临大病风险冲击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寻找新型的农户健康风险承担机制势在必行。

      第二,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疾病保障体系,同时商业保险进入广大农村地区的交易成本高昂,在农村社会所形成的风险分担方式主要表现为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这些内生于农村社会中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了农户之间的风险交易费用,提高了其交易效率,但是由于农民的交易范围狭窄,风险分担程度低,故在遇到大病风险的时候往往无能为力。由此可见,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所累积的社会资本在农户的风险分担中存在一定的边界,而且这个边界由农户的交往半径所决定。此外,农户也采用预防性储蓄,以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即使回报率为零,农户也会持有一定量的存单。预防性储蓄是一种可以保护农户免于被迫变卖生产性资产的手段。由于疾病风险冲击的不可预料,同时医疗服务价格与药品价格上涨较快,农户进行预防性储蓄事实上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第三,由于农民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因此,政府在提供农民所需要的健康产品、健康服务以及医疗保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政府以什么方式来提供农村的医疗保障,提供农户所需要的健康产品,却仍在探索之中。以“县为统筹单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分担农户的健康风险时,存在很大的局限。首先,农民获取补偿的成本高,参合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这种制度的组织费用昂贵;最后,农民在这种合作医疗中所能分担的风险非常有限。因此,要有效地分担农户的健康风险,必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区”三者有机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框架,使三者在各自的效率边界内发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

      第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组织过程,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改变了这种组织的外部条件,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项外生的制度内生化。由于现有的医疗保健机制不是从农村的风险分担机制中内生出来的,即使是现有的合作医疗制度也没有发掘出传统社会中的社会资本,从而使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中断,并在其运行中人为地培植出新的利益集团。因此,发展农村社区诊所,打破部门与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赋予农民医疗的选择权;充分发挥社区信用的协调,降低交易费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以此发展我国的民族医疗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商业保险的有效补充,分担农户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所有这些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阿罗. 2006. 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J]. 比较(24).

      艾利思. 2006. 办农民经济学:农民 家庭 农业和农业发展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传波,丁士军. 2005. 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方黎明,顾昕. 2006. 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性发展[J]. 中国农村观察(4).

      高梦滔,姚洋. 2005. 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 经济研究(12).

      蒋远胜,肖师顺,宋青锋. 2003. 家庭风险分担机制对农村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1).

      乐章. 2005. 农民的疾病风险与医疗保障[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

      李剑阁. 2003. 农民就业、农村金融和医疗卫生事业[J]. 比较(7).

      李扬,陈文辉. 2005. 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启栋. 2005. 认同尴尬折射制度缺陷[J]. 卫生经济研究(5).

      刘远立,萧庆伦. 2003.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7).

      刘祚祥. 2006.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组织自生能力研究[J] . 农村经济(11).

      史清华. 2004. 农户消费行为与家庭医疗保障[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3).

      史清华,顾海英,张跃华. 2004.农民家庭风险保障:从传统模式到商业保险[J]. 管理世界(11).

      王遥平,李信. 2004.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经济学视点[J]. 农业经济问题(3).

      魏众. 2004. 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J]. 经济研究(2).

      杨立雄,刘湘玲. 2006.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几个问题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张车伟. 2003. 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 经济研究(1).

      赵忠. 2006. 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 管理世界(3).

      Peasants′ Health Risks and New Rural Cooperative Service Innovation

      ――Taking Guanbukou Village of Wangcheng County as a Example

      LIU Zuoxia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 The fact that peasants can not afford hospital treatment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the wealth of peasants, but also with the lack of risk share mechanism and credit mechanism tha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medical serves, which makes peasants lower purchasing power to buy health commodity. The new type of rural cooperative services supported mainly by the government is a rational selection in the present countryside. 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the degree of peasant organizations and medical system as well. Therefore, a health and risk share system in the rural area must be constructed, that is “governmentmarketcommunity” must be fully integrated so as to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new medical service system.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健康调查;社会支持;心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贫困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两周患病率及慢性病患病率等患病指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将以温州医科大学“农村居民健康状况”项目为例,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从中发现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分析探讨该地区农村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试图为相关部门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培养适宜农村状况的卫生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 司前畲族镇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公共卫生情况调查

      1.1 司前镇农村居民健康状况

      1.1.1 身体状况

      为了了解司前镇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温州市泰顺县司前镇的部分村民,从问卷中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中对自身健康状况了解的占74.22%,患1种疾病的占23.57%,患2种疾病的占8.92%,患3种及以上疾病的占5.1%。其中,占据前三位的常见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司前镇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我们将司前镇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与第四次全国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两周患病率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司前镇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8.03%,高于2008年全国调查的农村两周患病率,高于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全国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17.7%,而半年内的患病率为19.11%[1]。

      1.1.2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对机体的生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司前镇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是一个快乐、平静、不敏感的人。

      1.1.3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状况作为人体健康状况的另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也会对机体的生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个体感知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更倾向于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据调研、访谈结果显示,司前镇农村居民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临近居民的沟通交往较多,大多数居民拥有固定的同伴,彼此会沟通、交流。同时司前政府对文化礼堂、傍晚广场的广场舞等的建设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平台。

      1.2 司前镇当地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基本情况

      1.2.1 司前镇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

      现有职工30人,其中全科健康管理师7人,保健员8人、妇幼、防疫12人。拥有X光机、尿分析仪、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设有全科门诊、中医科、妇产科、妇幼保健科、防保科、康复室、检验科等科室,能够为辖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等服务,但由于规模较小,面对庞大的就医群体任然表现出医疗资源的匮乏。

      1.2.2 司前镇医疗保险状况

      司前镇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率为89.17%;86.27%的居民认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自己家有好处;并有91.5%的居民表示明年还会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 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2.1 居民健康情况

      根据调研了解,司前镇农村居民中许多青年人外出务工或做生意,留在司前当地的多为老人和孩子。老人与孩子身体素质较差,抵抗力较弱,并且老人常患有慢性疾病,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司前镇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2]。当地大部分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表示自己是一个快乐、平静、不敏感的人。

      2.2 医疗卫生以及保障情况

      2.2.1 医疗建设

      据调查司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为完善连同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服务,但是当面对当地较大数量的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还是表现出了医生人手不足和药品种类的匮乏。在调研中调查者发现,司前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虽然对档案的建设十分重视,但建设进度却比较缓慢。为了更新数据库,卫生院开展了一系列下乡入户的健康体检,为他们测量了身高、体重、血压、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等多个项目,确保及时更新健康档案库。

      2.2.2 “新农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不满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居民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未参加新农合的居民大都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常年不在户籍地,而参加新农合需在登记地报销,这就意味着看病想要得到报销就必须离开居住地回到户籍地,极不便利;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普通门诊治疗报销比例低,农村居民实际收益度较小,低于期望值;最后,居民反映报销程序繁琐也是他们不满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面之一。

      2.3 司前镇农村居民自身医疗卫生习惯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入户调研中,调查者观察到司前镇农村居民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意识。大部分居民家中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卫生状况较好;问及居民是否饮用生水,除个别在山中劳务时会饮用山泉水外,几乎没有饮用生水的情况。从调研中了解到基础医疗设施才是服务于农村居民的主体,对于乡镇、县级医院的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医疗水平。

      3 结语

      加强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整合现有农村卫生资源,提高乡镇村卫生组织的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利用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升其在居民中的满意度,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司前镇作为泰顺县一个较为发达的村镇,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宜人,但这个小镇上许多青年人因为生活需要,大多外出务工,现居住地老年人与孩子的比例较高。该地居民健康状况较差,两周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医疗设施不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较低。我们希望这次调研所得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工作的改进有所帮助,在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农村居民健康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以及我市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全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大健康产业的先发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2016-2020年“大健康、新医疗”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产业支撑平台,是未来五年健康医疗产业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大健康产业包括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险等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产业。本规划主要依据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医药产业、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健康食品等六大领域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结合我市自身优势,借鉴先进经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广聚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健康产业项目,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健康产业园区,将健康产业率先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改革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消除不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体制因素。

      坚持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以医疗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形成空间互补、产业互促的大项目、大产业格局,形成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行进方队。

      坚持绿色发展。把营造健康宜居宜业环境放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倡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到2020年底,全市大健康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医疗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5%。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争取突破500亿元。体育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力争分别达到100亿元。文化旅游、保健食品等领域蓬勃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健康产业知名品牌。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注册护士数3.1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级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0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90%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新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人。生物医药、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保健食品等行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在健康大数据、健康养老养生、中医药旅游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到2020年,全市健康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重点

      (一)健康医疗

      1、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健全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技术辐射范围。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保障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完整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迁建、整合、转型等多种途径将部分公立医院改造为康复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医院等机构。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护理康复、卫生应急、急诊急救、血液供应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医疗服务,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鼓励民营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完善民办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2、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推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健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打造县域医疗中心。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突出帮扶重点,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使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力度。到2020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每个行政村建有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积极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协作密切的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到2020年,每个街道或3至10万居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实现城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4、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着力建设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推进县级中医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成果;规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到2020年,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的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50个“国医堂”投入使用。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慢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及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人员在药店开展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

      5、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健康扶贫要求,全力做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加快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解决贫困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到2020年,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6、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7、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全面开展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有效控制肺结核疫情。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8、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妇幼项目,大力开展覆盖婚前、孕前、产前、产时、产后、儿童成长的“婚、孕、产、保、育一条链”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积极推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婚前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质量,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水平。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和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建设,保障产儿科服务需求,加大对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巩固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和绿色通道,健全急救网络,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实施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公共服务,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9、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10、强化与京津及周边的合作。立足实际,借助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对接京津两地,促进我市卫生计生合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以北京市把我市作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工作中省的重点合作市及天津市对口帮扶我市贫困县为契机,在以往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错位发展”的合作理念,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和方式,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全面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对接、交流、合作。

      (二)健康养老

      1、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布局,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改善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养老机构,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组改制。支持企业发展养老连锁机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30%以上。

      2、完善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合作机制。鼓励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原则,开展多种形式协议合作,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建立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制度。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3、提高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支持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病区);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推动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住院、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窗口明显位置“老年人优先”标志设置率达到100%。充分发挥医院志愿者服务作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导医、出院随访等服务。

      4、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全市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康复门诊部等,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内设医疗机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和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调理、中医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5、发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鼓励医生与家庭结对服务。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老年人照料服务。完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和家庭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

      6、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7、完善养老服务保险保障体系。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个人或家庭成员自愿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购买保险产品。鼓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集体和爱心人士为老年人投保。探索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制度,提高个人和养老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到2020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三)医药产业

      坚持“依托优势、对接京津、集群发展、打造品牌”的原则,以创仿结合、特色突出、集约集聚、品牌塑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医药产业集群。

      1、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规模种植和良种繁育、生态种植集成技术推广,以建设百万亩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为载体,以热河黄芩、金莲花、桔梗、柴胡、苦参、北苍术、枸杞等为主栽品种,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良种繁育、科技研发和休闲养生四大基地,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滦平县建设集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提纯复壮、种质资源圃、技术研发、良种繁育于一体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方研发基地,使之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权威性的中药材开放式服务平台和中药材国际交流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良种繁育,2016年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万亩,到2020年达到5万亩,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良种繁育区。

      2、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实施现代化中药产业链条拓展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品牌战略工程。推动颈复康、天原、希力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扩大优势产品规模,以中药为重点,努力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引进培育高级专业人才,通过与京津等国内外专家教授、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工艺改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到2020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医药企业,2家超亿元的医药企业。

      3、引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以需求侧示范应用拉动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医疗装备和器械制造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鼓励支持市数据文化创业园、县德鸣大数据产业园引进医疗装备和器械制造企业,着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积极开展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的研发。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升级、创新发展,注重发展线上云端和线下服务相结合。

      4、大力发展医药商业和流通行业。构建分工合理、体系完备、设备一流的现代医药物流和零售网络,打造具有实力、竞争力的医药物流产业。打造一批医药健康物流产业基地。推进医药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国际商贸物流、华北物流和丰宁现代物流等3个“园中园”,鼓励支持医药物流企业进园兴业,提高行业集约度。鼓励医药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扩大和完善医保定点药店布局。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提升药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四)健康旅游

      1、不断开拓健康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我市优良的水体、大气环境与多样的林、草生态系统,以及温泉御汤等旅游资源,利用区域环境优势,结合高新技术研发,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温泉保健、康复疗养、避暑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运动休闲基地、老年养生示范基地等创建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林、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

      2、依托中医文化等资源,发展养老医疗旅游。结合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医文化、山水观光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发展以提供中医药康复、养生、保健、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3、依托皇家、民俗等资源,优先发展文化旅游。深度挖掘皇家文化、历史典故、诗歌文化等,培育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加快推进大稿()国际艺术区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综合体,做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文化演艺品牌。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数字传媒等文化旅游新业态。

      4、依托休闲农业观光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积极推动农业多元化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整合现有园区,发展建设新园区为重点,谋划建设环京津休闲农业度假区、成效休闲观光区、民耕民俗文化体验区、农业生态揽胜区四类休闲农业观光区,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科技农园。到2020年,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00个,规模以上“农家乐”200家,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区50个,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5、依托冬奥会举办契机,积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紧抓京张冬奥会机遇,大力开发温泉、冰雪、狩猎等冬季高端旅游产品,带活带热冬季旅游,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建设“多支撑、复合型、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加强登山、攀岩、悬崖速降、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水下长城潜水、自行车、雪地摩托、飞翔、马术等项目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建设冰雪、射击、电子竞技等体育运动基地,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延展相关产业链条,加快产业互动合作。

      (五)体育健身

      1、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坚持“以冰为主、冰雪结合”的原则,制定全市冬季运动发展规划和活动方案,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品牌赛事活动,完成省级冰上运动项目基地建设,争创部级冰上运动训练基地。探索省、市、企业联办避暑山庄冰球队模式,多措并举打造我市国际冰球运动品牌。培育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好国际马拉松等系列马拉松赛,发展马拉松产业,拉动马拉松经济。积极培育电子竞技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电子竞技赛事和产业基地,支持有关高校设立电子竞技培训基地(学院)、开办电子竞技专业。扶持金山岭国际射击场项目,争创省级、部级射击运动训练基地。鼓励支持县区开发举办特色赛事,打造“一县一品”、“一区一品”、“一行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提高城市马拉松、冰上马拉松、双桥冰雪嘉年华、双滦滑雪、围场雪地摩托、围场冰上龙舟、宽城门球、平泉木球等品牌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影响力。

      2、加快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保健康复等行业。积极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支持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以冰雪、足球、电子竞技、马拉松、登山、轮滑、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体育传媒、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型企业。大力扶持社会资本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主办和承办各类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

      3、推动体育与健身、休闲、医疗融合发展。转变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投入方式,将体育健身作为重要增长点。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御、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运动处方”,积极引导公众转变健康消费理念,使传统事后医疗投入转变为事前健身投入和事后医疗投入相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将医疗愈后恢复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引入定点健身俱乐部。鼓励更多人群参与科学健身,实现减少疾病发生与体育健身产业同步发展。

      4、促进体育生活化、体育消费便利化。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便民服务。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探索竞技赛事与群众性赛事同时举办、紧密结合的赛事模式。加快围场猎苑小镇、木兰围场冰雪小镇、金山岭滑雪小镇、汤河滑雪场、清河谷漂流景区、怡达自驾车基地、县华夏体育冠军林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冰雪、射击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避暑山庄冰上运动系列赛事、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5、完善体育健身配套政策体系。积极完善政策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促进健康产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组织,完善产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促进我市体育健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健康食品

      1、保健食品生产。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产业、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道地药材精深加工,重点开发和实施一批黄芩茶、柴胡皂苷、酸枣仁多肽、莲花糕、丹参素等高端中药保健食品产业化项目,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中药保健食品生产加工项目。鼓励颈复康药业集团、希力药业兴隆县生物医药、天原药业等制药企业从事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

      2、果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高档特色饮品、水果罐头、酒类制造、功能性饮料等产业。依托我市水果、山楂、板栗、杏扁等特色果品大力发展轻糖型、混合型等新型产品,依托露露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杏仁酱、杏仁豆腐、杏仁巧克力、特色饮品等新产品;以怡达食品、宽城板栗等加工企业为重点,开发生产山楂醋、板栗奶等新产品;支持山庄集团、板城酒业、四海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大驰名产品生产规模,研发果酒、保健酒等品种。

      3、乳制品加工。依托缘天然集团、畜牧场等骨干企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开发,实施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奶源基地,重点发展有机奶、乳酸饮料等液态奶制品和婴幼儿奶粉等高端产品。加快本土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的同时,加快知名乳制品企业引进,提高乳制品区域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4、粮油精深加工。依托隆化隆泉、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富龙农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米、淀粉糖及其衍生物产品、淀粉发酵产品、速冻粉条等产品,培育发展杏仁油、胡麻油等食用油加工业。

      5、天然山泉水生产。以保护水资源、发展水经济、打响水品牌、做足水文章为主攻方向,依托高锶、低钠、弱碱等水质优势,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升资源科学开发水平,统筹规划产能布局,引培并重,构建大规模、高品质、多系列、高效益、可持续的天然山泉水、矿泉水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部级现代天然山泉水、矿泉水产业基地。加快对全市现有天然山泉水、矿泉水生产企业的改造提升,重点扶持隆化尤泉溪、围场木兰山泉、双滦伊逊山泉等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知名度的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农夫山泉、汇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中国高锶矿泉城”。

      五、打造产业支撑平台

      (一)构建“智慧医疗”平台。推进“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产业智慧化提供重要支撑。

      1.启动“健康云”建设。通过整合全市医疗健康资源,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健康云”,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县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政府监管提供医疗大数据支撑,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县(区)、乡(镇)、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2.推进市、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依托全市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区域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机构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和分级诊疗系统。与京津建立合作机制,依托医疗服务信息交换标准,推进我市与京津同级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幅提高我市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水平。引进优秀卫生人才和先进技术,建立全市远程医疗卫生教育系统,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

      3.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按照国家、省政策部署,积极开展处方药社会化供应试点工作,推进医疗机构处方社会化供应;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跨界整合医院、医生、患者,设备、药品、数据等资源,形成“大健康、新医疗”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产业服务水平。

      (二)拓宽投融资平台。

      1.完善多元投资机制。积极树立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形象,着力推介健康产业投资方向与政策,吸引海外基金、国际资本等以合资、合作形式投资健康产业。重点加大在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医药产业、健康食品、医疗装备及器械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由政府引导,推动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共同筹资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产业新业态、微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鼓励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健康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2.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三)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利用京津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采取合办、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我市兴业。加大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鼓励医学院加强相关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加大对旅游学院健康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健康旅游管理、养生旅游、健康信息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充分依托护理职业学院,积极开展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行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开创卫生人才管理工作新局面。到2020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六、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采用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理念,构建“一圈、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健康养老产业圈。围绕“一带三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按照“医、护、养、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构建健康养老产业圈,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

      1.打造医养结合健康产业园区。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十三五”期间规划10个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园区,满足10万老年群体需求,打造健康产业的“双十”工程。大力推进京承健康产业园、丰宁县华融九龙生态养老健康城、营子区医养结合示范园、高新区生命医学健康城等一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和国际新型健康养老产业园区。

      2.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为重点,培育壮大养老产业和老龄事业。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到2020年,市、县均建有示范性老年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老年人服务站。

      (二)百万亩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

      以古御道、高速公路两侧、国道和省道沿线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为实施区域,以构建集产、加、销、游、玩于一体的古御道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带、坝上高原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中南部特色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城郊型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一带三区”产业格局为中心,以打造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有机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旅游观光养生“五大板块”为支撑,以构建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现代化流通、龙头培育、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六大体系”为动力,叫响“京津水源、皇家药庄、道地药材”金字招牌,做大做强特色大健康产业,打造“康乾皇家药庄·生态绿色药都”。

      (三)燕山康体健身休闲区。

      依托燕山生态资源,充分整合兴隆县、宽城县、平泉县等塞外山水资源,有效串联兴隆山、雾灵山、六里坪、蟠龙湖、辽河源等重点旅游景区,大力推进休闲健身、康体健身产业发展,使燕山地区成为“医疗美容旅游”和周末休闲健身的著名目的地。

      (四)健康休闲旅游区。

      1、建设健康养生旅游区。以避暑山庄为中心,覆盖县、滦平县、隆化县,依托皇家、温泉等特色资源,整合长城和历史文化等资源,构建面向京津,辐射东北,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健康养生旅游区。

      2、建设运动休闲旅游区。依托森林、狩猎、冰雪和草原等特色资源,有效整合精华资源,构建面向京津,辐射内蒙、辽宁,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运动休闲旅游区。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发展组织领导体制,成立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健康产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信息报送、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部门间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增强健康产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梳理“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优惠措施,着力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生物医药、医疗、体育、旅游等产业引导基金在投向上向“大健康、新医疗”领域倾斜,对列为部级或省级的重大产业项目进行扶持。探索“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利用医保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9

      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已于4月6日正式出台,医改新方案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继续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经办管理的方式”等指导性意见。

      《意见》明确了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部分的补充保险,即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自费部分和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给予补充。按照国务院对基本医疗费用交费费率水平的规定,社会统筹部分职工的医疗保险最高限额一般在4万元上下,且根据医疗费用金额的不同,还需自付20%-3%不等的费用,这并没有解决需要住院治疗的大病患者及慢性非感染性重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问题。此外,对非基本医疗项目的检查、治疗、用药都有限制,如某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品、某些特需治疗的疾病则需职工自付费用。这就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城镇职工高层次、特殊的医疗保障的需要。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补充保险。由于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其保障的对象仅包括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职工家属及子女、乡镇企业职工、学生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等其他类型的城镇劳动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这也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险。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配合,尽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要求。

      针对此次新《医改方案》中关于未来医疗保障制度的描述,在认真分析新《医改意见》的同时,裸漏出三大不足:第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作用被严重忽视;第二,政府对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所需资金的相关信息严重缺失,无法对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成本和效率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测;第三,方案大部分的内容还只是原则性的阐述,操作性的细节依然缺乏,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障和非基本医疗保障各自的责任范围、保障程度、经营管理模式等没有具体的界定,不利于未来医疗保险市场的多方参与和公平竞争。

      在国外,商业医疗保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美国80%以上的人口享有商业医疗保险,德国有8500万人享有此项保险,而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则刚刚起步。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我国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阻碍商业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险种开发乏力,医疗保险品种少,保障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医疗市场因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医德风险等人为因素影响下,造成医疗费用急剧上升,以致健康保险公司不敢大力开发商业医疗保险险种;二是健康保险公司有待加强在风险管理、条款设计、费率厘订、业务监督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三是部分寿险公司由于技术滞后,在兼营健康保险时人为地限制了医疗保险的发展。目前很多寿险公司推出的医疗保险属附加险,如要投保医疗险,必须先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钱去买一个养老保险作为主险,这样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各自都有优势和劣势,其特性决定了它们应在保险市场中化解不同的风险,服务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不同的保障水平,进而改善全社会的风险分配状态,最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在新医改方案中,一项重要的总体方针是强调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由于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政府的积极作为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种方式,全民医保绝不是免费医疗,政府实行的这种“公共理财”的方式一是化解目前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二是真正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想法和初衷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么一个大国家,13亿多人口,百姓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实惠吗?谁也无法预料。各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行完全依赖政府主导的、全覆盖的医疗保障过程中,有两大“症结”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其一,医疗保障的发展必须遵循福利刚性和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原则。所谓“福利刚性”是指国民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普遍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福利的这种“刚性”特征,使得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弹性,一般情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时至 今日,全民健康保险早已入不敷出,主管部门不得不两次上调保险费率。我国内地目前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5%左右,而凡是实行全面医保制度的发达国家,政府收入达gdp的比例一般在30-5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财政要负担覆盖十几亿人的、并且是飞速增长的医保费用,是具有相当挑战性的。

      其二,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成,实质是对医疗服务融资模式的选择,而医疗服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异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自然垄断性,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容易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滥用。各国实践证明,采取公营的社会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作为医疗服务融资的主要模式,由于其潜在的“委托-”规则,经营效率一般不高,而且在政府资源分配过程中极易造成所谓的“寻租现象”,即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从政府获取经营优势,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框架下,政府如果掌握过多的医疗融资的分配权力,除上述两大弊端外,还极易引发部门间利益、地区间利益、地方与中央间利益的博奕,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最终损害广大民众的权益。

      针对“大而全”的社会医保模式可能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时,应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并重,采取分级、分段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医保模式。在日前出台的医改新方案中也应明确这种思路。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篇10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着力增加供给、优化服务、扩大消费,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批重点项目、一批骨干企业、一批知名品牌,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1.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切实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科学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员额备案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2.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推进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向社会资本开放。开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作等形式的改革,在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产权、信贷、保险、分红以及用地政策等方面实现一定的突破。调整和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方案,全面启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对二级及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

      3.大力发展独立的检验、检查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大型医用设备集中检查中心。建立健全检验、检查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质量控制体系与监管机制。

      4.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托管、合作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鼓励符合资质的护士开办护理机构。探索护理服务社会化。将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纳入康复护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护理体系中的作用。在市辖三区设置2所10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院,开展全托式治、护、养三者结合的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5.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全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应设置老年病科,有条件的一级医疗机构也可设置老年病科;对已经完成整体迁建的县人民医院,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在老院区合作、托管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加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规划衔接。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支持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凡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均可纳入定点范围。

      6.拓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和提供专业化、多形式的社区养老健康服务。力争到2017年,健康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

      7.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继续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医疗意外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8.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加快推进市级中医医院、主城区精品名医馆和“治未病”中心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推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连锁化运营,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特色街区。

      9.强化中医药地方特色。以明参、白芷、丹参、半夏等道地药材种植和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等为重点,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适合本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支持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10.发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开展慢性病风险评估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干预。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民政、残联与卫生计生部门的广泛深入合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推进康复服务专业化。加强对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管与政策引导。

      11.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体系。鼓励民办医院和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开展签约服务。价格主管部门制订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等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确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研究制订相关费用分担与分配机制。

      12.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13.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健康教育水平,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支持阆中建设中医药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培育、打造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和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14.发展医药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生物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中药现代化、辅助器具、特色医疗器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电子医药商务,重点培育大、中型药品流通经营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完善城乡医药配送体系。

      15.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加强我市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桑椹醋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保健品基地建设,推广家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推动以中医药、特色动植物为基础的新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促进保健食品与养老服务、美容美体、医疗康复等行业的融合。

      16.加大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驻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服务相关学科专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健康职业教育。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员、营养配餐员、育婴员、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健康旅游引导员等从业人员,鼓励多途径、多元化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七)促进产业聚集和园区发展

      17.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深入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建部级医学创新中心。

      18.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发展。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及时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简化对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财政、土地和规划布局保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创新投融资引导方式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健康服务业项目。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资金运行模式。

      (四)落实税收价格政策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对植(介)入类等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小组,定期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组织举办全市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推动政企沟通、银企合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健康服务业监管,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加强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计生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和执法,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落实专项经费预算。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觉开展诚信服务。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十篇

    健康医疗市场调研十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